社交网络的囚徒困境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 。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

  • 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
  • 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
  • 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八年。

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 优选择是坦白:

  • 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
  • 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

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 这个结果好。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或者损害集体的利益。


然而本人转念一想,这个模型也可以套用到社交网络上。

社交软件没有相互关注,那就不叫社交软件。人总是有点攀比和虚荣。总是有人看到别人 过得比自己好,就觉得自己过得更惨。我们把这种感觉定义为生活压力,以数字表示。 我们假设其中一人在一次沟通中(朋友圈,微博等)发布炫耀性的动态,假装自己很快乐, 并由此获得了解脱,压力水平-1;但对方看到之后感到自己过得并不如意,其压力水平+3;

假如朋友圈内的两个人生活过得还行,感到的压力水平为1;如果两人互不联系或者坦诚沟 通自己的现状,那么两者的压力水平不变。集体的压力总数为2.

如果两人都发炫耀性的动态,那么两人各自收到的压力均为1+3-1=3,集体的压力总数为 6。

如果两人只有一个人发送炫耀性的动态,那么发送者的压力水平为1-1=0,而对方的压力水 平为1+3=4。集体的压力总数为4。

而社交软件与囚徒的相同之处在于,社交网络内的两个人更倾向于在软件内的展示,而 不是面对面的沟通,如同两个囚犯只会与警察交流。如果没有面对面的沟通,我们基本 上不能知道远处的朋友的真实状况,而是将所看到的动态当作对方生活的基本面貌。因此 只要双方有一个人首先发送虚假状态,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压力水平上升。

同时,由于发送动态得到的解脱,对于个体来说最佳选择也是发送虚假动态,夸大自己的 生活现状。双方均开始发送虚假动态,两人组成的集体得到了最坏的结果(压力总数为6)。

以上理论成立的前提主要有两个

  1. 两者均有虚荣和攀比之心,看到跟自己差不多的人过得比自己还精彩,心里产生一定的 落差和压力。
  2. 看到别人的动态而产生的负担大于自己发送动态带来的收益。

我觉得这两点都是成立的。前者自然不言自明。在后者中,自己的状态自己最清楚,夸大 自己的状态得到的收益肯定没有将别人的动态信以为真而产生的负担大。如果你不相信对 方发送的动态,那么这个社交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这个一对一社交网络中,一旦有一方 不遵守诚实而发送夸张动态,那么单次社交中,集体的压力水平会陡然增加。


单次多重

单次和多次的囚徒困境,结果不会一样。

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被反复地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另一个参与 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平衡的结果出现。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 被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反复的、接近无限的重复 次数时,纳什均衡趋向于帕累托最优,从互相背叛趋向于互相忠诚。

百度百科

单次的囚徒困境,由于双方均没有信息交流和经验总结,个体趋向最优选择而导致集体的 最坏结果。而多次的囚徒困境实验中,每一个参与者会逐渐积累经验,趋向于坦诚。

社交网络中的个体,有4种选择

  1. 不看不发,退出困境
  2. 只看不发,被动接收
  3. 又看又发,
  4. 不看只发,自我陶醉

“多次的囚徒困境”,这种情形对应社交软件中的”社交疲劳“,由于受到的”惩戒”次数太多 ,社交网络中的部分人就厌倦了“互相伤害”模式。很明显,在一组社交连接中,“只看不发” 和“又看又发”得到的收益实际上是最差的,因此,每一组社交连接在经历一段井喷式的活跃 期之后,如果双方不进行实质的坦诚沟通,不管双方选择”不看不发“还是”不看只发”, 双方都将趋向于”不看“。互动越来越少,粉丝只能靠机器人充数了。

整个社交网络呈现两极化分布,有些人选择退出了游戏(不看不发),有些人选择自话模式 (只发不看),有些人主动筛选自己的社交连接,只保留优质连接,整个社交网络退化为 原始状态,社交软件成为与电话和邮件无异的沟通平台,而不是为了展示自我。人们会再 次寻找能够展示自己的渠道。

  • 更换帐号,关闭朋友圈等方法,退出囚徒模式
  • 清理好友,或者屏蔽不关心的帐号,保留真正优质的社交连接。

想想自己的qq空间和朋友圈,其发展轨迹不就是这样吗??从最开始的热忱到最后的凉凉 ,我们又得到了什么???那些浪费的光阴又到哪里去了呢???

与其在无意义的社交中得到惩戒,沉浸在虚假繁荣当中,不如从一开始就对社交网络保持 距离,对于自己的社交连接精心挑选和维护,从而避免浪费宝贵的人生。